钟南山:“阳过”之后谁会“再阳”
国外研究:重复感染死亡风险上升2.17倍,住院风险上升3.32倍。但国内基本上只剩下奥密克戎了,总体免疫原性变化不大,绝大部分如今感染新冠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重复感染。
撰文 | 凌骏、燕小六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近日各地新冠感染者数量迅速飙升,形成突如其来的冲击波。阳过的人,还会再阳吗?病情是否会更重?那些正在各种新冠症状中煎熬的人,或刚刚熬过来的人,开始对再次感染问题有所担心。
12月15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讲座中表示,目前众多数据显示,感染过一次奥密克戎后,一年内再次感染的比例非常小。他说,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采访时称,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短时间内再次感染的概率较低......即便再次感染,第二次感染的病程就会更短,症状也更轻。
图源:锐景
然而,就在上个月,发表于《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则给出了不同的结论。研究人员回顾分析了美国退伍军人服务部超500万人的健康数据,发现在443588名初次感染者和40947名重复感染者中,重复感染死亡风险上升2.17倍,住院风险上升3.32倍,患上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的可能性也均升高超3倍。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Al-Aly教授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每次感染都会造成消耗,直到累计受到足够多的攻击,让身体进入危险区域。
重复感染新冠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看待不同说法、不同研究中看似相悖的结论?
重复感染新冠,情况会更严重?
《自然·医学》的上述研究再度引爆了人们对于新冠重复感染的广泛担忧。但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医学界,对于重复感染,几率一定是低的,症状总体也会比第一次更轻。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病毒,与初次感染相比,重复感染时的症状和并发症会明显更少,这是因为人体持久的保护性免疫系统反应。但也有例外,比如登革热病毒,再次感染后病情反而加重,这主要是由于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
在这套理论中,首次感染病毒后产生的中和抗体,不仅无法防止病毒再次入侵,反而会与它们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再感染的过程,同时引起更严重的机体病理反应。
但目前全球都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会引发ADE效应。金冬雁认为,和大多数病毒感染一样,感染新冠病毒,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接种了一针天然疫苗,能够对后续感染形成有效保护。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危重症医生余昌平现身说法,他在12日发布视频称,自己出现低烧,有头晕、咳嗽等伴随症状,应该是感染了(奥密克戎)。
余昌平医生参与过2020年武汉第一波疫情防控,期间感染了新冠病毒,患上肺炎,严重时曾无法下床。在最新视频中,他表示,(这次感染)好在症状很轻,奥密克戎的毒力明显下降,身边感染的人很多,但绝大部分就是有点难受,几天就好了。
今年年初卡塔尔的数据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先前感染预防再感染的有效性为52%,而对严重或致命的新冠感染,大约有87%的保护作用。这一数据甚至和许多新冠疫苗持平。
德国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陆蒙吉告诉医学界,随着时间推移,既往感染后获得的免疫保护会有所衰退,但仍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他说,即便是在6个月后,这种保护水平也就是稍微变弱了一点。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这套保护系统随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完全不用担心。
而针对上述《自然·医学》的最新研究,根据金冬雁和陆蒙吉的说法,结论有参考意义,但并不足以证明新冠二次感染会比初次感染更严重。
此次研究选取了较为特殊的人群——退休老人,平均年龄超60岁。该人群本就是诸多疾病下的高危人群,一些还合并了基础疾病。金冬雁说,初次感染后,身体本就不容易恢复,而后哪怕只是患上普通感冒,也都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症状。
陆蒙吉则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自然免疫,会再次感染,就表明这些人的基础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因此二次感染导致一些更严重的后果,并不足为奇,这和是否是新冠病毒,并无直接关联。
是否需要担心再次感染?
人类对于新冠感染的认知一直在改变。
2020 年,新冠再感染被称为很罕见。2021年,接种疫苗者可能发生突破性感染,但几率很低。到2022年,重复感染成为防疫新常态。NBC News报道称,高变异、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后,两次以上感染在全球日益多见。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和政府网站数据,截至2022年12月7日,累积20317848名新冠感染者中,1372073 人发生了重复感染,重复感染率约为6.75%。美国纽约州的数据类似,在6773375名感染者中,471479人发生了重复感染。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英国的数据,93.4%的重复感染都发生在奥密克戎流行后。而纽约州的重复感染趋势图则同样显示,这种情况始于2021年底。
陆蒙吉告诉医学界,从原始毒株到德尔塔变异株,再到奥密克戎,之所以存在一部分重复感染,很大原因来自病毒的变异——以前自然感染获得的保护效果,面对新变异株有所降低。
但中国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奥密克戎出现前,国内的新冠感染人数极少,目前国内基本只剩下奥密克戎,虽然有一些不同的株系,但总体免疫原性变化不大,因此绝大部分如今感染新冠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依然有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重复感染。陆蒙吉称,特别是在接种新冠疫苗后。
今年1月25日,美国研究人员发表于《科学·免疫学》的研究显示,无论疫苗接种是在之前还是之后,再加上自然感染,都能极大提高了体液免疫反应的数量、质量和广度。
美国疾控中心(CDC)官网则称,现有的证据表明,完全接种疫苗和此前感染过新冠的人,至少6 个月内再感染的风险很低。陆蒙吉说,但也有极少一部分人需要引起注意,主要包括身体虚弱的老人。
金冬雁赞同上述观点,他给出了一组数据,从年初奥密克戎疫情暴发至今,香港大约有4%的病例发生重复感染。而在养老院中,重复感染率达到了30%。
这类特殊人群本身免疫力较差,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激发的抗体保护程度有限。金冬雁说,而随着时间推移,保护水平也更快下降至阈值以下,再次暴露于病毒是有可能发生二次感染。金冬雁说。
两位专家均表示,目前重复感染本身的问题并不值得担忧,真正迫切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保护疫情下的高危人群,无论是几次感染。
根据美国CDC推荐,尽管随着新变种出现,再感染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未来新冠感染、住院、长期后遗症和死亡的最安全策略。
最重要的永远是提高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金冬雁称。11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公共卫生与卫生学院刊发的荟萃分析显示,在新冠康复者中,接种过两或三剂新冠疫苗者发生再次感染的风险,比未接种疫苗者低50%-60%。
此外,接种疫苗者重复感染的症状较轻,危重症风险减半。该研究指出,即使只打过一剂疫苗,也有一定的防止再感染能力。
另一方面,金冬雁还建议,当下依旧要采取适当的物理防护措施,比如高危人群尽量减少外出,以避开疫情高峰期间的第一波感染。
如果感染终究难免,年轻人、体质好的人先感染不要紧,先保护好高龄人群,因为重症、死亡主要发生在高龄人群中,如果这些人发生大量感染,就会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称。
胡必杰建议,高龄老人要尽量减少社会面接触,家庭成员也尽可能做好感染防控工作。对养老院这样的场所,不仅要做好感控工作,甚至有必要闭环管理,避免发生养老院内聚集性疫情,并且尽快接种疫苗,就算之后还是会发生感染,疫苗也能明显降低重症和死亡。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网站、医学界医生站App。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校对:臧恒佳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网友看法
1、网友咸莱武士:现在又说重复感染不可怕了,当时是怎么讲的?
2、网友北京秦老师:看来打疫苗是很重要的,老年人要做好自我保护!
3、网友狐山诗行:重复感染风险大
4、网友松涛竹韵c:关键是,尽快研究出来,抗病毒药!
5、网友戴秀霞670:加强自我保护,防止中招。
6、网友悦悦M: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7、网友文文忆忆:希望疫情快点结束!
8、网友开朗星星Vc:完全放开后,国外含有其他毒株的人来中国了怎么办?
9、网友无双梦想家QX:不矛盾,能重复感染说明抵抗力差,自然就重症多
10、网友留恋77806272:打过疫苗,复阳可能性小点,但仍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11、网友:首先你要了解,这4万的重复感染相较于总体的比例是多少?
12、网友卜言行:打过疫苗,复阳可能性小点,但仍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13、网友有风--吹过:反复感染的几率多的是
14、网友ella521:解答了我的疑问。
15、网友8167安然:打过疫苗,复阳了也不可怕!但仍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不要阳!
16、网友ShellySea:钟南山:阳过之后谁会再阳? 答:李重阳
17、网友分秒必争雪碧H:有些人真是奇怪的思维,一边拒绝反对美国的药品,一边又是推崇美国人的观点。矛盾啊!
18、网友荣光至阳:当下每个人只能尽量做好自我防护,想办法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剩下的就看运气了。
19、网友东北爷们大鹏:金庸早有预见:杨过……杨康……王重阳!
20、网友清雅人2:打过疫苗,复阳可能性小点,但仍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新冠阳了以后会有抗体吗
会的。
新冠感染后会产生抗体但有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1. 新冠感染后一般会有抗体:感染恢复后身体会产生抗体。
2. 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若防护不到位,有可能再次感染,免疫能力不高的人可能临床症状更严重。
3. 防护措施很重要:建议尽量避免密集场所,必要时做好全面防护,回家及时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通透经验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