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首波冲击下北京多医院人手紧张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的分诊台前,排队的患者没有断过。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了医疗救治。2022年1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基层医疗服务保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8日,明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
随之而来的,是一线医护的压力骤增。11日,北京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数达2.2万人,是一周前的16倍。
一方面,大批非必要人群涌入医院,挤压了危重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另一方面,不少医务人员因感染新冠被迫离岗,导致很多大医院人手紧张,不止是发热门诊,常规诊疗也承受巨大压力,医患对接呈现了结构性错位。
在药物供应方面,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目前,北京市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已经初现成效。多位公共卫生人士呼吁,市民应当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就医,让出生命通道给最需要的人。
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室。
70岁的罗颖东用厚厚的羽绒服将自己裹起来,头上戴着一顶紫色的棉帽,她的儿子高烧39摄氏度,已经持续十几个小时了,吃了药也没退下来。她和老伴两人轮流排队,儿子倚着一旁的栏杆休息。
这是12月9日的晚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求诊的人们排起了长队。这一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4℃。
在日前的社交媒体上,朝阳医院发热门诊排长队的消息,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室同样面临压力。
周耀的外婆是10日确认新冠阳性的,前后发烧接近一周了。除了发烧,外婆心率也不太稳,现在有痰卡在嗓子里出不来,而且因为几天没进食,整个人很虚弱。
12月14日,周耀带着99岁的外婆前来就诊,但急诊的床位全满了。最终,在医生的帮助下,外婆在急诊大厅的折叠床上接受了输液。
周耀的外婆99岁了,她在发烧两天后,被送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治疗。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12月15日下午,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大厅看到,过道等位置被十余张临时床位占满,床位上躺着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每位患者大多有一两名陪护人员,整个大厅里显得格外拥挤。
从大厅到导诊台、挂号窗口、采血窗口等诊室的周边和通道,也排满了等待的患者及家属。穿着蓝色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快步急行在大厅和分诊室之间,他们不时在大厅里大喊患者名字,嘱咐他们下一步要做的检查。
周耀说,从10日开始,他就连着几天打120,希望外婆能入院得到治疗,120人工回复说,热线排队3000多人,需要等一个多小时,但10日那天他并没有等来救护车。
此时的北京急救中心,也在满负荷运转中。12月11日,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告诉记者,‘放开’之前,120日均接线五千到一万之间,‘放开’之后日均接线三万多,但急救车辆没有增加,确实很难满足每一位致电人士的需要。
对12月9日的120急救电话呼入分析显示,咨询和重复拨打电话的约占八成,要车电话约占两成,要车电话中涉疫人员非急危重症转运需求持续升高。1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李昂呼吁,市民咨询就医、非急危重症等情况不拨打120,为急危重症患者让出生命热线。
远在京郊的社区医院,人流压力也不比城区的三甲医院少。12月13日早上六点半,平谷区某社区医院医生李苏就已经在医院的发热哨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窗之隔,等候的人群已经排起了队。
通过两架话筒,李苏和患者隔着玻璃窗看诊,不少患者正在发烧,一部分人已经测出抗原阳性。遇到阳性的,李苏就会提醒其他患者注意保持距离。来看病的多是中青年,一小部分是老年人。12月7日‘新十条’落地以前,患者每天最多70人,之后每天大约200多人。
12月16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公开场合谈及,目前医疗机构的压力主要在发热门诊、急诊。
应对措施正在进行时。据了解,为缓解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压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发热门诊之后,北京多区启用了便民发热门诊。这些便民发热门诊,临时设置在体育馆、文化宫,可为无基础疾病的单纯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
12月15日,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临时设置的北京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正式开诊,当天就有很多周边居民来就诊开药。
2022年12月15日,朝阳体育馆发热门诊,这里的就诊流程跟在医院相同,挂号成功后,便可以排队问诊、拿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举全院之力保障急救科室
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12日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均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诊室,增派人员力量。
实际上,早在放开之前,很多医院就进入了备战状态,放开之后包括新冠定点医院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更是举全院之力保障发热门诊、急诊等急救科室的高效运转。
自10月末开始,李苏所在的社区医院,就要求24小时在岗,目前是白班8小时全员在岗,夜班16个小时设值班人员。
12月初,阳与非阳人群的涌入,增加了区分风险和消杀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人手实在不够。李苏团队一共六人,她是组长,目前团队中一名年轻医生已经发烧离岗,剩余五人中,两人负责在发热哨点接诊,两人负责在内科诊室接诊,一人灵活机动。
13日那天,李苏差不多到晚上七点半才下班,除了中午一小时的吃饭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为了减少上厕所频次,几乎没怎么喝水,再加上不断跟患者对话,到晚上回家时,嗓子已经冒烟了。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市普仁医院急诊大厅的留观床位已经全部使用,药房前的病人坐在轮椅上挂吊瓶。新京报记者 侯庆香 摄
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也同样在高压运转中。
30岁的外科医生陆涛是西城区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12月9日,根据医院安排,陆涛开始到发热门诊支援,和他同一批调配来的有20多名医生,分别来自不同的科室。发热门诊每两天轮班一次,每次6小时。每个班次每个岗位有两人值守,以防有人中招无人在岗。
发热门诊是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患者因为不再检测核酸和抗原,无法区分是否因为感染新冠发烧。在自我防护方面,陆涛怕闷不愿意长时间穿白色防护服,但对上呼吸道保护却很到位,帽子、口罩、面罩、手套,一应到位,穿脱都格外注意。
陆涛来发热门诊的这几日,每天的患者人数在200到250人之间,原先配备的医生由于感染新冠不断地离岗,发热门诊的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加,12日那天值班时,他6小时看诊了近50名患者。
我们是举全院之力在保障发热门诊的运转。童蕾是北京某专科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此前被列为新冠定点医院,目前主要接收新冠危重症患者。
童蕾介绍,目前该院各个科室都在抽调人手支持发热门诊,以保障发热门诊保持6小时一个班次的常规运转。现在到我们医院的大部分是新冠累加其他基础病的患者,人数是放开前的四五倍。
受访的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均认为,由于公众的大量感染和恐慌心理,大批新冠轻症、无症状患者以及无法顺利买到备用药的人群涌入医疗机构,挤压了危重患者和非新冠患者的就医通道,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压力层层传导,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常规运转。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诊室门口,几十个患者在门口等待就医。新京报记者 乔迟 摄
医护承压时
医护人员的感染,以及支援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等,让部分医院出现人手紧缺。
防疫政策调整后,医疗系统受到冲击较大,很多医院的医生护士,包括财务、药房、后勤、保洁、行政等都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感染。 李侗曾说。
北京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卢静说,除了抽调人手,人员也因为感染新冠不能到岗,导致正常科室运转的困难,为了保障科室的动态平衡,放开后很少再收新的病人。
童蕾也透露,其所在的专科医院因为大量人手支援发热门诊,或者感染新冠,导致医院的很多其他科室无法正常开展工作。郭青是北京昌平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的外科医生,其所在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职级的总共8位,但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大夫去了地坛医院,一个大夫去了方舱,一个大夫去了发热门诊,剩下5名医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维持着诊室的正常运转。
12月9日是郭青的门诊日。稍早些时,他出现了头疼的症状,后来头疼稍有缓解后,他又坚持出诊了。下午回到家后,郭青就检出了自己抗原阳性。
手术室也未能幸免。从12月9日至今,北京西城区一家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高冉发现,身边的同事几乎全部感染了新冠,发烧后可以回家休息,同事们都知道眼下缺人,不管阳不阳,只要烧退了就会返岗。
ICU的压力通常比常规科室更大。沈宁是朝阳区某三级医院ICU的护士,12月8日之前,科室里发烧的同事还不超过两个,之后的一周内,20多个护士,目前只剩三个没发热。
因为感染者的增加,科室的在岗人数每天都在变。
12月12日是沈宁连续上班的第四天。平时下夜班能休两天,最近下夜班第二天接着上,人手不够。 当天下班回休息室,沈宁感觉自己浑身酸疼。我都以为自己要阳了,结果睡醒一觉起来啥事没有,酸疼就是累得。
此外,也有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张慧是北京郊区某三级医院血液透析科室护士长,作为重症科室之一的血液透析科,此前的日常工作几乎没受疫情影响。
张慧所在医院的血液透析科,是全区最大的透析科,有93张床位,93台机器,常规情况下,张慧手下的26名护士一天三班倒,日均能够接诊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70名到200名。
每周一是患者做透析的高峰日,也是张慧和同事一周中工作最忙的一天,往常这天的工作,需要27名护士从早上七点干到晚上十点才能完成。
2022年12月17日,北京市某三级医院透析科室内,护士正在为患者做血液透析。受访者供图
12月12日也是一个周一,张慧发现能够到岗的护士只有9人。最早的阳性病例出现在12月9日,随后陆续有20位护士先后发烧,感染新冠。
在透析科,倒下的护士很难找到替补。操作血液透析有一定风险,专业性强,培养一名透析护士至少需要为期六个月的一对一带教。透析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会在机器中进行体外循环,一旦有任何意外或不适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这就要求护士在长达四小时的单次操作中,丝毫不能分神,要守在患者身旁,随时观察病人身体状况,防止发生意外。
往常,透析分为三班,每位护士每班负责5位患者。但在仅剩9位护士的情况下,之前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用。张慧要求所有护士都要去负责每个班次的所有病人。最终由9名护士在一天内完成了200名患者的透析,9名护士中,6人抗原呈阳性,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天。
12日那天,高度紧张的张慧模糊地感觉到自己身体不时的有些难受,但因为一直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自己。晚上十点,送走最后一名患者后,张慧做了抗原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多举措应对,提倡分级诊疗
大夫,你这里能帮忙开一点连花清瘟吗?郭青说,12月9日出诊那天,几乎每个病人都问这么一句,而他是诊疗乳腺疾病的西医大夫,不能开中药处方。出诊结束后他路过候诊大厅还发现至少有几百人转着圈排队,等着拿药。 郭青后来了解到,当天很多医生都被问到能否开连花清瘟。
医院的患者大量增加,跟不少市民试图通过药方获得药物。
卢静透露,很多人在外面买不到药就来医院开药,还有人因为可以刷医保卡。
不过,在卢静看来,治疗发烧、咳嗽症状药品的疗效差不多,没必要非要等某种药,与其在外面排队挨冻冒着感染的风险,不如在家吃好喝好休息好,更能增强免疫力。
北京卫生部门正在加速调配药品等物资的投放。12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12日当天已向市场一次性投放2500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13日,又有350万盒抗疫药品投放北京数千家医院、药店。
目前,北京市药监局等部门已经成立了市医药物资应急保障专班,以保障医药物资用品供应。
12月17日,北京市医保局宣布,为保障市民治疗新冠的用药需求,自18日起的未来3个月,将复方氨酚烷胺胶囊等6个药品临时纳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药品报销范围,按甲类药品比例报销执行。
其实早在12月7日晚,北京卫健委就公布了10条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可为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提供开药服务。12月10日,北京市卫健委又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要建立发热诊区,向社会公布了发热门诊地址、电话。
但在现实环境中,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更倾向于到大医院看病,此轮新冠冲击表现得更为明显。多位呼吸与感染科室主任医师呼吁,广大患者按照卫生部门公示的相关建议,根据自身病情的轻重缓急尽可能分级诊疗,让有限的急救线路和资源,有效对接急危重症患者。
12日,北京卫健委又将全市发热门诊由94家增至303家,要求全市全部二级以上医院均开设发热门诊,鼓励市民若出现发热等症状首选居家休息、合理用药;居家治疗不见好转时,首选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2022年12月12日,北京同仁医院西区,发热门诊外,患者候诊,医护人员值守。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同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还公布,医疗机构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出现新冠相关症状的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允许互联网医院针对新冠首诊。此前,互联网诊疗仅限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领域使用。短期门诊、入院有困难的可以通过线上诊疗,有些情况不需要非要来医院。童蕾说。
新京报记者走访朝阳区、大兴区、西城区、平谷区、东城区等地的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了解到,增设门诊和倡导就近诊疗的措施初现成效。最近新增了很多电话咨询的,实际来院人数并没有非常多,目前一线的人手还能应对。朝阳区一家增设发热门诊的二级医院一名医生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卢静、童蕾、周耀、陆涛、郭青、罗颖东、李苏、高冉、沈宁、张慧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石润乔 乔迟 侯庆香 李冰洁 实习生 禹琳 郑嘉珊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
网友看法
1、网友西边太阳落山了:新冠听到让人感觉恐慌,所以发现自己阳了就害怕,赶紧上医院,其实没必要和感冒一样三天可以好,别自己吓自己,
2、网友王碧函生活心语:有药吗?医院都没药
3、网友顽强百香果5A:在放开之前没准备好,像我们这种不去医院在家吃退烧药的多了去了,退烧后一直在家扛着,昨天才去社区开了点去痰止咳糖浆,你们说北京有多少感染的,不好统计了! 现在阳的人应该过半了!人心慌慌,原来封了的特想出去,现在放开了没人敢出去,大街上,小区里冷冷清清。
4、网友天马行空的孩儿:90岁老爸,发烧肺炎,中日医院,候诊4小时,等着输液又2小时,看完病耗时9小时,输液只开一天的,明天又是新的9。小时,住院根本别想,这就是目前的状况!急诊室里人山人海,其实医护人员此时也很辛苦!这就是严冬时放开的必然结果[抠鼻][抠鼻]
5、网友奋发星空KV:政府应该给市民发放一些必备药品,减少不必要的去医院开药,给医护人员造成巨大压力。
6、网友云朵221540472:放开前,也不提前做准备,现在要药没药,要抗原没抗原,大夫那么辛苦也一个个倒下[流泪]
7、网友国安必胜11:我并不是医务人员,但我身边有好多医务人员,我甲状腺不好也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认识的大夫也不少了,他们之中也有感染的,除了心疼就是心疼,但是又能怎么样,好的差不多就让上班[发怒]
8、网友hedgehog145:就怕那种带病还不离岗的,对病人更危险
9、网友微笑远山C1:像我们这种60出头的人,就期盼着自己不要有什么大事儿,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
10、网友sunyan730:医疗系统也没有准备啊!许多医务人员硬扛着坚守!2003年的非典、现在的新冠,医务人员都在最前线!
11、网友随性自由的白云Fz:好多措施都应该在放开前准备好
12、网友上进的百灵鸟QO:在放开之前没准备好,像我们这种不去医院在家吃退烧药的多了去了,退烧后一直在家扛着,昨天才去社区开了点去痰止咳糖浆,你们说北京有多少感染的,不好统计了
13、网友海盗60676:我就纳闷了,放开前,我们小区有阳的,到处都是大白,放开了,连发烧门诊的大夫都不穿大白,认为病毒不严重吗?
14、网友追求求是:买不到药的人是不是很多?如果家里备着药,真没必要累死累活的跑医院
15、网友六六222160719:我家先生发烧了,阳不阳不知道呢,买不着测试盒。好在家里有两盒连花清瘟颗粒,弄不好都过期了。还是好几年前的了。找出来吃了,我们七十岁的人了,网购抢不着,实体店没有,真的是着急。
16、网友悠悠晓旭:放开应该有准备,药品准备充足,而不是盲目放开,他的传染性太强了现在阳的太多了,买不到药
医院有太平间吗
有的。
综合性三甲医院会有太平间的,一般都设在偏僻的地方,不太容易被发现。不过现在很多走了的病人都会直接去火葬场,还有一口气的家属可能会要求送回家。太平间的停尸间有些是有雪柜的。一个人离世之后,遗体很少立即火化,而是会在太平间停放上两、三天,给予家属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葬礼仪式。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通透经验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