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量激增 民营医院的春天来了吗
过去三个月,民营医疗一扫下半年多家门诊关停的阴霾,新冠感染潮带来大批患者,行业也迎来了疫情三年来的首次高峰,勃发之势尽显。
像达成了某种默契,自2022年11月起,多家行业内知名医疗机构密集落地新项目。
2022年11月,卓正医疗的北京诊所、嘉会医疗的苏州诊所陆续开业。
紧接着12月,和睦家北京新院区、曜影医疗的首家医院——上海曜影医院也全面开诊。
2023年1月,广州卓正优设医院、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也相继开业。节后,曜影医疗天山门诊部将投入运营,上海和睦家在静安区收购的分院也将正式更名。
新落地的项目几乎都赶上了此轮新冠感染高峰,刚开业便人满为患,接诊量倍增,远超管理者和投资人预期。
政策放开、患者高峰,无疑为民营医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感染高峰已过,患者人数回落后,民营医疗从业者对新一年的图景有了更切实的想象。
希望接下来的一年能追回2022年的亏损;
期待新的一年,拖延已久的新医院、新诊所能提上日程,尽快落地;
希望2023年能稳扎稳打,转型调整结构……民营医院管理者们如是说。
民营医疗行业正呈现出回暖迹象,紧抓新冠康复需求的尾巴,新的一年,投资交易也将更加活跃。
和睦家提前储备P药,嘉会急诊量增加5倍
各家医院受新冠感染高峰冲击的情况是相似的,其中和睦家最为突出。
在平日,和睦家整体全年的门诊量大概是140万人次。但从2022年11月至今,发热门诊、急诊接诊近4万人次,患者量上涨了10多倍。
各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的情况也出现在和睦家,外科、骨科、耳鼻喉等科室的医生都去接诊发热病人。
新风天域集团董事总经理、和睦家医疗首席运营官曾瀛告诉八点健闻,和睦家内部做了分诊。中重症的患者都会有急诊医生、ICU医生去接诊。轻症的就是内科医生。其他科室的医生主要是接诊症状比较轻微的病人。
2022年12月,新冠感染高峰最高峰时,和睦家可以开出新冠口服药Paxlovid(俗称P药)引起关注。
曾瀛表示,11月底就判断将来会有较多重症患者涌入,当即为医院ICU大量采购了呼吸机、高流量吸氧设备,同时跟辉瑞非常紧密地沟通,采购了一大批新冠口服药Paxlovid。
最初,和睦家能采购的、最早一批的P药有效期非常短,2023年1、2月份就会过期。这个药很贵,采购1000盒药就几百万元了,如果没有患者需要,损失会非常大。曾瀛说。
当时冒了比较大的风险,心里也没有底,做了最坏的打算。曾瀛说,就当作给员工的一个保障和福利,为员工和患者做准备,而不是投资。如果最后砸在手上,我们就认了。
当时来和睦家开药的患者非常多,癌症患者、基础病患者。开药的患者,大部分都是65岁以上的患者才拿到药,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曾瀛说,我们现在手上都还是有一些紧急的库存,之后陆陆续续也都会到货,根据现在的门诊量和开药速度动态调整。
对于曜影医疗来说,首家医院在开业时便经历了新冠感染高峰的冲击。12月9日,医院门诊开业。12月12日,住院部正式开业,一周时间便住满了患者。开业两周,曜影医院的就诊人次超过了1500人,其中50%以上都是高龄患者。
事实上,曜影医院原本计划在2022年中开业,受疫情影响推迟到了现在。创办6年,曜影医疗已有8家门诊部,要建立医院的原因在于要承接患者做手术、住院等需求,为患者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闭环。而这些需要完整的人员配置、科室设置、设施设备等,都要通过医院来实现。
在新冠感染高峰时,嘉会医疗旗下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受到了影响。院长项乃强表示,12月的急诊接诊和全科线上问诊量都是平时的5倍,儿科和呼吸内科患者量增加到2~3倍, ICU和住院部病床完全住满。
在尽可能保障患者基础用药的同时,上海嘉会国际医院也在政策放开初期采购了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主要用于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新冠患者,但采购量并不大。Paxlovid被各地大量采购,供应最紧张的时候,整个医院才剩下3、4盒的时候也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优先保障肿瘤患者及住院患者的需求。
新冠特效药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所以我们在开具处方的时候会比较谨慎,肿瘤病人、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年龄比较大且抗原或核酸显示是阳性的话,我们会提供药给这些病人。项乃强说。
诊疗量回落后,下一步怎么走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开业已经5年,疫情之前患者量在逐渐增多。这次新冠感染高峰突然带来大量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及危重症患者,虽然从运营层面承受了较大压力,但也增加了嘉会医疗的影响力,项乃强希望在未来能留住这批患者。
对于很多病人来说,12月份之前可能听过嘉会,但是不一定来嘉会。但是今年4~5月以及12月份,很多病人接受了嘉会的体验跟治疗,大部分对于嘉会还是十分认可的。项乃强说。如果他们还有需求,我们可以提供肺炎、心肌炎筛查服务,‘阳康’后运动指导,中医调理及康复治疗,同时儿科也开设了儿童新冠感染随访门诊。
2022年11月,嘉会医疗苏州诊所开业。项乃强表示,其实苏州诊所在2021年就已经提上日程,因为疫情原因不得不推后。按照计划,北京嘉会国际医院将在今年动工建设,这所规划总投资不低于100亿元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计划于2026年落成并投入运营。
疫情给医疗机构带来的运营困难可想而知,尤其是私立医疗机构。资深医疗运营管理职业经理人潘静说,她从2019年以来参与筹建及合作运营管理了3个专科医疗服务项目,一个全科诊所项目。
其中一家1400平米含日间手术的专科门诊部2021年10月正式营业,计划的营收目标经过12个月的平稳运行不出意外应该可达几百万。然而,看到2022年3~5月医患双方都被疫情管控状况,机构运作堪忧,随即调整预算,将目标营收打折扣,到2022年底好不容易门诊部顽强地完成了原始预算的60%。
根据实际运营能力我们只是对营收预算做了调整,但是实际花费成本没减,包括房租,及员工工资等固定成本。虽然3个月里工作量减少了电力能耗是低一点,其他的一样都不低。潘静说。
疫情放开后,潘静面临了一些决策难题。
在经营上,首先是要不要添置专科设备的问题,比如购呼吸机等抢救设备。诊所或门诊部的基本抢救设备是设置许可的标配,使用率极低,是不会计划产出的。只有检查检验设备、手术治疗设备可以预估投入产出。因此采购抢救设备必须慎重,无需盲目为未来不可知的意外做准备。对经营来讲这是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因为设备投入是固定资产,即使不用也有折旧和维保成本。
潘静说,包括这次紧俏的P 药,诊所好不容易进了20+盒,还是根据药品的定价原则收取合理的费用。
像潘静一样,不少民营医院管理者想要引进P药,又担心砸在手里。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我们手里有药给人家服用了,重症(病人)也不敢接收。所以临时患者激增就算能让我们翻身或者打平,医疗机构未来还是应该正常的运营。
从医院运营的角度上来讲,患者量骤然增加很难说是一件好事。医院需要长期经营,收回投资的时间以十年计,骤然增加的患者其实是在扰动医院原本的运营秩序。患者量恢复正常后,民营医疗下一步怎么走是个问题。
杭州顾连玺桥康复医院是一家二级康复医院。在本轮新冠感染高峰期间,医院的ICU床位由42张临时增加到60多张,患者几乎全是高龄老人,全都需要上呼吸机。现在情况已经大为缓解,执行院长何志成告诉八点健闻,ICU虽然还是满员,但陆续有患者可以撤下呼吸机。
对于今年的经营预期,何志成认为肺康复是一个发展方向,他正在招聘呼吸科主任,希望能带动起肺康复科室发展。
今年新冠病例数激增后,家用制氧机大量脱销,说明病人需求量是增加的。制氧机脱销之后,大家都在家里吸氧。如果能把这些病人吸引到医院来,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专业的临床和康复治疗,认真、扎实地去做,(患者)肯定应该是有的。
支撑何志成作出这一判断的不止是新冠病毒感染,还有原本便存在的大量慢阻肺、肺气肿、哮喘等肺部慢性疾病患者。这部分患者感染新冠后容易加重原有病情,但是患者的惯常认知是实在不行,就到医院去吸吸氧、输输液控制一下。他认为如果能通过规范的康复治疗,如呼吸和运动训练等,缓解、控制急性症状和并发症,生活质量是会提高的。
玺桥康复医院的特色科室是重症康复和神经康复,病人主要来自上级医院转诊,部分来自社区医院。对于何志成来说,决定做肺康复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医院已经和当地社区医院建立起转诊渠道,之前我们和社区打交道主要是老年、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的病人,拓展到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很正常。
玺桥康复医院于2021年被顾连医疗收购,何志成从去年6月调来担任院长。他表示,这一年的主要工作是规范化、专业化。医院原本主要是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实质上相当于护理院。今年通过转院等方式,医院腾出一半的床位,逐渐加强了神经内科、脑外科、骨科等康复病人的收治。
除了肺康复以外,何志成还希望将运动康复做起来。顾连医疗下属的另一家杭州康复医院今年转型为综合医院,将开设骨科病区。何志成打算与他们对接,他们开刀,我们做康复。开完刀的医生到我这来会诊,指导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开展肌骨和关节康复,三者结合。
这相当于服务闭环,不需要再大量招人,主要是做专业、做规范。
2023年,谨慎而乐观
经过这一轮新冠感染高峰的考验,曜影医疗内部对于2023年很有信心,计划在今年推出更多新项目,诸如骨科手术、ERAS快速康复、睡眠中心、心脏消融治疗以及贵宾体检中心等。
上海敦复医疗集团CEO卓光嵩预期,不考虑新增业务的话,今年的经营情况能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他告诉八点健闻,就存量业务而言,更高的预期没有。患者的就医习惯,尤其是外地患者当地化就医习惯经过三年疫情已经养成,就像供应链改变后恢复回来需要一段时间。
敦复医疗在上海、天津各有一家医院,在广州设有一家门诊部。卓光嵩表示,敦复医疗定位差异化、错位竞争,我们主要做肿瘤患者诊前的精准筛查和精准分诊、诊中的新特药服务和手术配套、诊后的肿瘤康复,都是和公立医院形成互补。
卓光嵩主张从更具驱动力的要素视角来看民营医疗,如患者潜在需求、支付方式、数字化改造与医药政策。因为人才、资金,本身是动态的、流动的,同时也是被动和滞后的。民营医疗自身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人才、资金就会随之而来。
卓正医疗、曜影医疗由连锁门诊开医院,希望追求的是业务升级与规模效益。
如卓正医疗副总裁朱岩所说,很多科室离不开医院平台的支撑,尤其是像偏手术科室,比如外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消化内科。这些门诊业务的手术需求,我们就有地方承接了。我们医院主要是围绕支撑手术业务去做的。
业内人士认为,连锁门诊建医院可能是未来趋势,门诊部服务受限,发热病人不能接,怎么办?对于部分机构来说,疫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建医院的一个加速器。
关于疫情后的发展策略,和睦家医疗首席运营官曾瀛表示整体策略是几年前就定下的,推进专科建设,在综合医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女性健康、儿童健康、介入及微创外科和肿瘤业务。
据了解,骨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等专科已经占和睦家超过50%的业务量,而大众印象里和睦家的强势科室产科、儿科,其实占到业务量的比例,产科不超过15%,儿科不超过10%。
和睦家在北京有4个院区,上海有3个院区。以北京为例,疫情期间,重症患者可以收治到主院区,轻症及儿童患者转诊至京北妇儿医院,东城院区主要以肿瘤患者为主,康复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住院服务。多院区发挥了分级诊疗的功能。
曾瀛表示,这几年,我们在内部提出‘1+X’策略,在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综合医院,同时建设多个专科医院。今年,和睦家考虑在深圳和广州复制该模式,扩建分院。
2022年,和睦家还新开了北京和睦家东城院区、深圳和睦家医院、上海和睦家静安院区,三家医院总计投资约50亿元。这也是自和睦家创办以来投入最大的一年。
绝大部分民营医院负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人才流失。中部省份某县级市的一位民营医院院长李栋(化名)向八点健闻表示,疫情以来,市医院已经把民营医院里除了院长和书记外的所有业务院长,都约谈了一遍。
该院在当地医疗机构中,业务量排名第二,仅次于当地的市医院。建院后的十几年,医院一直保持着每年20%左右的业务增长速度,直到疫情开始,增长陷入停滞。往年儿科能住满100多张病床,2022年儿科基本不足20张病床。
营收是大幅度下降的,但是人力成本并没有下降。新冠疫情导致医院收入锐减,更无法在薪酬待遇上与县级公立医院抗衡。
两相比较下,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不难作出选择。原因在于医保资金、抗疫资金由当地的医共体统一分配拨付,而当地的所有民营医院都被排斥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外。分配的依据、指标均不明确,也不公开透明,而且差距较大。李栋向市卫健委负责人争取后,那一批民营医院支援一线防疫的医护人员才收到了抗疫补贴。目前也只有那一批医护人员收到补贴。
12月以来,医院忙着接诊新冠感染患者。缺乏资金临时购置设备,李栋向关系较好的专科民营医院借来呼吸机等设备,才硬抗过感染高峰。
目前核心人员暂时还是稳定的,但是一些年轻的医生护士,他们还是更希望去公立医院。李栋说,这段时间医护人员忙着接诊患者,无暇他顾,开春以后肯定不是这个情况。
李栋认为,民营医院要差异化竞争这一策略其实不成立。尤其是在地级市乃至县一级的民营综合医院,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当地人,主要是老人,其次是儿童。很难发展专科,差异化竞争。
如果某个民营医院说,要通过差异化竞争,要占领这一块,那只是一时的。只是这个市场还不够大,公立医院还没有看上,或者是公立医院某个主任观念没有跟上。大型公立医院,科主任或者院长,有这个想法的话,他很快就能够调集资源把你给压制下去。
立足于某个地区,立足于部分医院本身的业务传统,或者是在某些专科领先的发展理念,不排除一些民营医院会做得很好。但对于民营医疗整体来说,李栋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一方面现在很难有大批量的优质医生离开体制。
另一方面,国家在推进医保DRG/DIP支付,使得医院等各项业务指标都在透明化,没有高利润来支撑医疗人力成本上涨,医护人员待遇基本固化,无法以高薪吸引大量高层次医疗人才。
医院发展不是一个人,一定要有团队的配合,一定要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各学科带头人都是高薪聘请的话,一定会让你医院的成本管理出现问题的。李栋说。
习翔宇丨撰稿
史晨瑾丨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看法
1、网友花朵玫瑰花园静悄悄:病人越少才是医疗的春天
2、网友甘为孺子牛5:私营医院的建立到底对普通人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3、网友花似无情:医疗的春天应该是医院病人很少,个人健康意识增强
4、网友冰川山人:应该希望它尽快生意冷清,尽早倒闭才是好事,说明病人少,人民健康。
5、网友正能量饺子fH:这辈子都不上民营医院看病
6、网友冰山一角5683:我们这,一个私人诊所,疫情解封开始,每天大约200人,我老婆病了两天输液4百多,我观察了一下,来拿药的最少240元,大家算一下她一天的收入,一个三四县城市,疫情看病就能赚到一套房子,她们还没有春天吗?
7、网友我也是全哥:私营医院全部倒闭之时,就是全国人民身体健康之势!预祝全国人民兔年大吉身体健康!不用去私营医院看病。也预望国家早日取缔以营利为目的医疗机构,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起病。
8、网友陈加非:民营医院打个结石800元,去三甲公立医院我花了2.7万,报销1.6万,花掉1万1
9、网友逗不过地主:以医疗为挣大钱工具世界少有。
10、网友善良乐观的追梦:民营医院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落地了,都不敢去,也不行啊,已经把很多的病情推给了他们啊。没其他办法,只能不生病了。
11、网友李琰27:医院病人少或亏损才是好事,说明国人身体素质好提高了。
12、网友执着的精灵VK:除非紧急情况下不会去民营医院,去过,但没上他们的套,逃了
13、网友松柏常青0911:公立医院,住院,要靠关系!
14、网友自己的山:想多了,是疫情原因。正常情况下不会去民营医院看病。
15、网友智藏山林: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所有医疗行业都必须有这种心态,如果以赚钱为目的,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都不会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好口碑。
16、网友舍得36375:民营医疗的春天?什么意思?难道病人越多越好吗?
17、网友朱振中爱画画:我在医院呆了半天,稀拉拉没几个人,广州疫情过去了,其实就放开后那十来天密集,1月15号之后,病人就越来越少。
18、网友成熟原野cn:国内市场 药店医院多 老板们笑了
19、网友自由的远山008:病人多了是医院有春天,中国特色的!
20、网友民以食为天148671441:恭喜民营诊所,医院发财了。[捂脸][捂脸][捂脸]
民营医院是私立医院吗
是的。
民营医院是私人医院,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所办立的卫生机构,享受政府补助。私立医院大部分由民政局和卫生局注册,不属于企业,但须纳税,会有机构代码证。私立医院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费用较高。民营医院(Private hospitals),是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医院。民营医院大部分是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所办立的卫生机构;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机构,享受政府补助。
民营医院是私立医院吗
是的。
民营医院是私人医院,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所办立的卫生机构,享受政府补助。私立医院大部分由民政局和卫生局注册,不属于企业,但须纳税,会有机构代码证。私立医院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费用较高。民营医院(Private hospitals),是指非政府公办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医院。民营医院大部分是由社会出资以营利性机构为主导所办立的卫生机构;也有少数为非营利机构,享受政府补助。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通透经验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