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分析国人为什么都在存钱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这事其实细看也不是啥文化,本质就是特定环境下的最优策略。
老一辈经历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所以就得不断存粮准备过冬。到了前些年,经济烈火烹油,大家不但不存钱,还都背上了几十年的贷款。疫情开始后,大家没了安全感,又开始疯狂存钱。也就是说,爱存钱就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策略。
下图就能看出来,面对疫情冲击,各国的储蓄率都在上升,后来慢慢又都降了下来,直到2022年我们又拉高了一波。
这三年,尤其是2022年,有两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家对未来的预期。
首先是我们自己接连不断的裁员消息和倒闭新闻,大家都担心有一天轮到自己头上。这段时间有个热搜,“集中还贷潮”,为啥大家突然间把贷款都还了?多简单啊,担心自己哪天没了工作,赶紧把欠的钱还了,无债一声轻。
从一个数据也能看出来,2022年住户存款达到了恐怖的17.8万亿,比2021年增加了8万亿。这么多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掉,结果就是市场上少了8万亿的购买力,以及8万亿的收入。
其次是不知道啥时候开始,似乎所有人都在渲染“全球比烂”。今天美国不行了,明天欧洲也要垮了。如今对未来的预期越来越差,不仅仅因为我们非常依赖外贸,而且大家心里都有根线,如果欧美都不行,我们又能行到哪去?你说出去的每一句话,不一定会影响到别人,但是百分百会影响自己。
如今大家随便打开一篇文章“说说你对未来的建议”,不看都知道基本逃不脱下边三条:
1、收缩一切不必要消费;
2、攒钱;
3、死也不创业。
问题是你的消费就是别人的收入,全社会消费收缩,大家都不创业,都不开公司开店,谁来雇佣大家去上班?就业从哪来?
就业有问题,并不只是大量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也会冲击已经就业的那些人。
逻辑不复杂,如果大量的人口处在资源池,几个月没工作,必然会“给点钱就干”,到时候就会恶性拉低工资。
导致现在有工作那些人也可能降工资或者被“换岗”。也就是公司成本太高,于是选择辞掉现在的高薪员工,重新招聘经验丰富但是失业的那些,毕竟他们给点钱就干。然后整个社会出现可怕的降薪。
所以说消费下行什么的,从来也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大麻烦。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的收入收缩,弄不好会陷入一种“通缩螺旋”。
也就是大家都对未来悲观,都不消费,企业卖不出去东西,收缩裁员,大家发现经济果然没变好,就更加攒钱降消费,恶性循环。
这还不算完,下一步就是年轻人们的“绝育养生”,也就是不结婚不买房不买车不生孩子,使劲存钱,以此来对抗未知和风险。
新生儿变少这事为啥政府好像特别敏感呢?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是很有感触的,因为孩子本身就代表着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几笔开销。想生孩子总得结婚吧,结婚总得买房吧?就算不买房,租房也得租大一些的吧?这些是不是都得花钱。
孩子出生后能买车的都基本买车了,因为送孩子去医院,带孩子出去玩,有个车实在是太重要了。
接下来是无穷无尽的花销,培训班、兴趣班、每年带去出玩,孩子各种衣服开销,一起出去聚餐等等。
这一点年轻宅男们没啥感觉,你大学毕业五六年,依旧没老婆没孩子,可能过节什么的,去楼下买几个串,带两罐啤酒,回去玩几把游戏,看看电影,一个完美的节日就这样度过了。有了老婆孩子,哪能这么容易打发?
甚至每个宅男梦想的顶级游戏设备就是外星人或者玩家国度,高配也就三四万,妥妥高消费,非常牛逼了。等到结了婚生了孩子,才让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高消费,充分榨干你每一毛钱,还让你背上一屁股债。
看着很惨,不过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别人的收入,都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经济繁荣可能反过来又让你年年涨工资。反过来讲,大家都在收缩开支,迟早让所有人收入跟着跌。
这也是为啥几乎所有人都因为人口暴跌的事忧心忡忡。
我倒是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并不担心中国将来的劳动力问题,毕竟技术可以弥补,不过技术无论如何也没法弥补消费。
事实上技术在长期是提振消费的,短期是压缩消费的。
也不复杂,因为所有技术,都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搞出来的。大家别忘了,咱们工人阶级就是最大的成本本身,新技术的应用,第一时间就是把工人给淘汰一批。
而且所有高科技本身都是“资本挤出劳动力”。大家想想,是不是越高科技,参与的人越少,而且他们工资巨高。
甚至可以说,产业升级的本质也是大量挤出劳动力,因为升级以后自动化程度高了,也就用不着那么多人了。
当然了,会产生大量新的职位,但是这些职位往往需要更高的劳动素质。之前的那些工人是没法直接转换的,这就产生一种错配。需要一代人去消化这种“错配”,东北当初从“苏联模式”换成“西方模式”,那代人几乎一辈子都没能彻底适应。
懂了这几点,再看这段时间大家热议的那个问题,为啥一方面失业率高,另一方面还嫌新生儿少?
新生儿意味着消费,消费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因为以前我们生产多少,都可以通过外贸卖出去。如今全球产能过剩,想卖出去不仅仅依赖国际市场,也得依赖国内市场,不然你生产能力再牛,卖不出去都得死。
新生儿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可以培养成算法工程师或者某个未来出现的岗位的工人,现在的工地工人下岗后可以去当算法工程师吗?
这也是之前那篇文章说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大批的失业,同时产生大量的岗位,但是新岗位不是给旧工人的,需要一代人来消化这种代价。
但是技术又不能不研发,毕竟大清觉得弓箭很好不需要发展火器,等到蒙古骑兵军团被后装线膛步枪消灭在八里桥的时候,不发展也由不得人了。技术总得进步,区别只是自己向前,还是被推着向前。
此外国内这两年的房地产和出口的作用大家也都知道。
尽管今年国家又要提振房地产,不过很明显的是,如果不婚主义继续走强,叠加大家存钱冲动越来越强,对房价很快就会形成下跌预期。如果这种预期足够强烈,加入的人足够多,房价,尤其是二线及以下,很难顶得住。
现在不知道哪来的一句话到处疯传,说是房地产面临长达十年的下行周期,这种话其实很危险,因为它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就好像我之前举过一个天津小情侣的例子,他俩想结婚买房,可是天津房价一直跌,晚买半年,节省半年工资,所以干脆坚持租房(租金比房价跌掉的部分少的多),继续等着房价下跌。如果大家都不买,可不是一直跌?一直跌更加强化了坚持不买的信念。事实上这就是天津房价的写照。
也正是因为上边这些事情,现在工地开工少,工人攒下的太多,找工作找不到,又没钱消费。
更关键的其实还不是制造业。我前文反复说过一个比较“反常识”的常识,中国主要吸收就业的,并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我找到了2021年的数据,从2021年数据来看,GDP中制造业占比是28%,而服务业占比53%,就业占比两者的差别更大。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口高达18%,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48%。
大城市跑物流的,搬家的,饭店做饭洗盘子的,这次遭到了重创,软件金融什么的也算服务业,不过他们受影响较小。现在大城市大家不愿意花钱,用人单位削减开支,把大量服务业的人给挤出来了。
如今经济下行,制造业受影响不小,不过不是最重要的。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挤出来的人口最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纳闷,为啥不扩大工业呢?
扩大不了啊,工业是订单驱动的,也就是有人要买你的东西,你才能扩大。如果盲目扩,最后就是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烂在仓库里,破产倒闭。我们的订单主要来源于外贸和自己消费,这两个现在都有点疲软,怎么扩产能?
也正是现在这种组合在一起的麻烦,才导致国家只好使用最后一招,也就是无论如何把钱发下去,给那些活不下去的。
“以工代赈”,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本来要直接发钱,后来想想,还是让他们去做点事,谁缺钱谁来。
这样也有个好处,一方面防止大家躺在家里等着领钱,导致那些有工作的人也不去上班了。美国之前就发生过这事,疫情刚开始大规模发钱,导致很多人上班还不如不上班,干脆辞职回家领钱了。
而且官方公文里说的很清楚,“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啥意思呢?就是要低效,低效才能大量吸纳人力。大家觉得不如恢复八抬大轿得了,其实“以工代赈”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发钱为目的,效率几乎不考虑的。
所以说,经济问题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毕竟这种以工代赈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毕竟政府的钱并不是“无根水”,需要从其他盈利部门转移。如果印钱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代价太大,可能会摧毁整个社会根基,因为人民币和美元不一样,没法走出去,印出来也只能内循环,自己的代价自己承担。
而经济的核心,就是恢复信心。
那恢复信心有啥办法吗?
必须坦言的是,没啥特别好的办法。
大家可以去看看各路专家的描述,我就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说服自己。承认没啥好办法就那么难吗?
那没啥好办法,不好的有没有?
消费信心这玩意就跟人的自信似的,可能经历一些不好的事慢慢打击的不行了,很自卑。但是如果停止打击,慢慢不断地累积微小成功的经历,信心就回来了。
也就是说,从现在来看确实没啥特别好的办法短时间内重振大家的信心,不过稍微花点时间,大家慢慢淡忘了去年那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子,觉得生活又回到了正轨,慢慢该做生意做生意,该消费的消费,也就恢复了。
咱们经常听说一个词,叫“刺激消费”,讲真,消费是最不需要刺激的东西,花钱这事还需要有人刺激?
说白了,还是稳定的预期,人都是活在预期里的,预期又是现实的折射,最好的预期是未来“越来越好”;比较中间的是"以后也就这样了";最差的就是“这个世界越来越烂”。大家能咬牙背上三十年贷款买房,还不是觉得未来越来越好嘛。
去年那种情况,最无奈的事,就是改变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持续向上的预期,让大家觉得原来我们国家也会发生这种事,并且怀疑将来会不会还会有。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自然就倾向于保守,保守创业(不创业),保守消费(不消费),保守生孩子(不生孩子)。最后保守的代价会反过来让所有人承担。
不过好在人的观念变化的很快,比如从去年元旦开始,哪都是人山人海,就好像疫情从没存在过一样,大家记得之前热炒的各种“新型病毒”不?现在也都没人提了。再看看昨晚各地元宵人挤人,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就把之前的不快忘得差不多了,然后开始消费,商家开始招人扩产,经济也就“慢启动”了。
这也是我为啥在之前的文章里说,今年5%的GDP一点问题都不会有,如果考虑到去年那么差,说不定能到6%,甚至7%也不是不可能。
下图是2023年元宵节河南新乡的人流:
预期,是所有经济行为的核心和基石。你不会去叙利亚搞投资,你也不可能到索马里买房,因为大家对那些地方的预期彻底崩了。
尤其我们当下,随便一个项目和技术的开发都需要很多年,可能在这些年里会吸收很多劳动力。但是如果预期不明,那大家干脆不投资了,把钱存起来,苟着,爱咋咋地。
我们以前说,“稳定压倒一切”,现在更应该强调这一点,社会稳定,治安稳定,经济政策稳定,让大家有恒心,不再担心随时到来的巨变,才能预期稳定。
只有大家不再担心未来随时会有那种改变自己前半生的巨变,各种投资、买房、生儿育女才会顺利进行,到时候才能重新进入那种正循环。再这个基础上,再把国家兜底、公平公正法制什么的稳步推进了,社会里那么多人,总会有人带着大家从各个层面突围。
前几天看到一个说法,说芯片本身就是华人最擅长的,因为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芯片公司核心骨干都是华人。这个说法多少有点主观主义,因为没看到专门统计,不过考虑到台积电的张忠谋,AMD的苏姿丰,英伟达的黄仁勋,也能看出来华人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管理层面都不弱于西方。
唯一需要的,就是那种开放、自由、稳定的环境,让天才和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天赋,拥有了土壤,也有种子,不信长不起来参天大树。到时候再通过转移支付,可以补贴那些被技术淘汰下来的人,这可能是唯一出路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点个赞吧。
网友看法
1、网友8CoC8:没钱消费。
2、网友优秀如你愿能扶摇直上:没有稳定收入的中年人,拿什么消费? 孩子都还没养大,稳定工作已经没了。 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赚几个钱维持生活,又要面临自己交社保医保的前提下延迟退休,不可能去消费的。 中年人不敢消费,老年人维持生存后更习惯存钱,年轻人要存钱结婚生娃。 该怎么拉动消费?靠未成年人的压岁钱吗? #中国人为什么不花钱#
3、网友执迷65249362:我家临街开个超市,4年前一年定烟烟款45万,前年22万,22年17万,每月3000烟款都卖不动,今天替看了半天门,就卖6盒烟,我这里可是临沂大物流附近。
4、网友迪诺诺亚:现在美国还在加息,所以世界经济环境都不会怎么好,但是他总有一天还是要降息的吧,等到美元降息了,欧元和其他货币政策也会变,所以外贸迟早还是会变好的。外贸变好企业就能赚到钱了。只是我们要耐心等待,熬过这段时间,未来一定会柳暗花明的。
5、网友糖格格2021:工厂没订单了,开年就没订单,拿什么消费,拿什么复苏经济 很多正规有五险一金的厂,都在等工人自动离职呢,没订单啊 半导体行业,订单一坎再坎 汽车行业也很差 我觉得2023年以后才是真正的危机
6、网友任善艺:确实是这样的,拿我来说,退休快一年半了,虽然房贷车贷都清了,但是儿子还没有结婚,婚房倒是有,但是彩礼等等还不得攒钱?!所以现在只消费吃喝拉撒物业水电宽带车库租金等,衣服基本不买。过去我可是挺能穿戴的。
7、网友燕羽22:我就纳闷,我的家人亲戚,周围朋友,都在正常上班,正常消费,没听说谁好几个月没事干或是减薪的呀。商业大楼,超市里,也都人来人往,并没有冷冷清清呀。
8、网友喵喵小挠: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敢乱消费了吧,毕竟还要考虑未来,要细水长流地过日子
9、网友一身狼狈666:如果全面免费医疗了,全民平等养老医疗了,消费自然就起来了
10、网友789喜色:我们以前说,“稳定压倒一切”,现在更应该强调这一点,社会稳定,治安稳定,经济政策稳定,让大家有恒心,不再担心随时到来的巨变,才能预期稳定。 只有大家不再担心未来随时会有那种改变自己前半生的巨变,各种投资、买房、生儿育女才会顺利进行,到时候才能重新进入那种正循环。再这个基础上,再把国家兜底、公平公正法制什么的稳步推进了,社会里那么多人,总会有人带着大家从各个层面突围。
11、网友尘外江城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美之间的博弈,让我不敢消费只敢存钱
12、网友天之涯zzzzj:不放开时我还敢去旅游,放开了一波接一波的疫情排山倒海似的夺命,身体里的病毒排出去得7个月,随时发作,哪也不敢去了。
13、网友勇敢的叶子n6:我昨天去我们这的浴城洗了个澡三人花了六百多,里面人多的不行这算不算消费。
14、网友痴老师:九边这篇文章写的不好,让人感觉现实太残酷,希望又虚无缥缈。
15、网友王巧匠:攀比也是一种消费,但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喜欢攀比了。
16、网友猪猪2019y:作者的文章很有点意思,还得琢磨琢磨。
17、网友雪顶咖啡吖:九边算是看准了:“不确定性的预期”,这个话题我写了差不多七八篇文章了。 但九边没有深挖“不确定性预期”的根源,解析只是浮于表面,不知道是因为顾虑,还是因为认知。 未来的结果,永远存在不确定性;若把解决“不确定性预期”寄托于“未来的结果”,只能南辕北辙。 存在确定性的,只有人类制定的规则;人类无法寄希望于“确定性的未来结果”,但可以寄希望于“无论什么结果,都有确定性的、一视同仁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解决“不确定性预期”正确的思维。 但某国却是异想天开,把规则当工具,以多变的规则来追求“未来确定性的结果”,这无疑是“人定胜天”的变种和延续,注定会失败。
18、网友幸运梦想家rW:说鼓励消费觉得就是伪命题,那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不是该买就都买了吗?还要什么鼓励?不需要的东西也不可能买来放在家里占地方不是?除非是旅游,有闲钱有闲心或者喜欢旅游的人自然就会去消费,否则不会出门,所以不存在鼓励不鼓励的问题。
19、网友法语小哥:我一中年人,上周从事业单位辞职了,受不了那种勾心斗角、浪费生命的工作!房贷还有26年,不管那么多了,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心最重要!
20、网友A蓝色心情:为什么大家都不消费?是我们保守?我们的购买力对比一下三十年前,我们的钱不少,为什么我们都不敢花?为什么那个时候大家刚刚富裕起来就都敢花钱,攒上好几年钱还要借钱也要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什么那时候那样贫穷也敢消费?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后顾之忧,房子可以分配,分不到可以租到平价的,医疗有良好的报销制度,上学大学也是免费的,这几点不解决谁敢花钱?疫情封控之时什么最不值钱,钱,但是你没钱你就要面对饥饿,要面对死亡,所以哪怕那时候不值钱也要存下来,毕竟手里还是有东西的。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通透经验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