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经验

媒体:18年后中国恐将人人可上大学

山西省政府日前公开的一则批复称,省政府同意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并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撤销临汾学院的建制。原临汾学院人、财、物全部划转至临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生由临汾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培养和管理,毕业后颁发原录取学校毕业证书。这意味着一所全日制大专院校正式划入了一所公办高职院校,高校的缩招,乃至“缩编”已经悄然开始。

有校友听闻消息后不敢相信“毕业十年,突然母校没了”。有百年历史的临汾学院就此走入历史,这座“中小学教师摇篮”的消亡让校友扼腕不已。其实近年来消亡的“母校”不只大学,不少人也在过年返乡时惊讶地发现,曾经就读过的中小学遭遇了“合并”或是“关张”的命运,引发一轮轮的嗟叹与缅怀之声。

具体的“母校消亡”或有各自原因,但共同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新一批学龄人口已经不足以“填满”校园。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只有956万,同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1076万,当年秋季的高校招生人数也达到了1100万左右;作为对比,2016年因“二孩政策”反弹的全年出生人口是1786万,但这个数字很快就逐年回落,短短6年以后就已在2022年接近“腰斩”,也就是说从2023年开始小学新入学规模将缩减。

不难想见,6年以后的初中、9年后的高中、12年之后的大学如果沿袭现有规模的话,恐将迎来几百万的招生缺口,不得不面临生源“存量竞争”的严峻局面。

这种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于生源数量的趋势是长期性的,更多毕业生的“母校”恐怕会因为生源压力、办学经费原因“一夜消失”。

顶级名校固然无需担心生源问题,但普通高校的压力势必纷至沓来。“瘦身潮”下大专院校首当其冲,未来则会蔓延到部分普通本科院校。

作为对照,台湾地区也经历过类似过程。从上世纪末开始,李远哲主持台湾地区“教改”,以“十二年国教”广设高中与大学,结果引发“技职教育已死”“大学浮滥设立”的弊端。台湾“少子化”的现实催生了“七分也能上大学”的笑谈,不少大学只能面临“招不到学生,只得倒闭”的窘境,毕业生也不得不面对“长年低薪”的痛苦。

学龄人口的多寡影响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涨落,中国上世纪末以来开启的高等教育扩招狂潮与此也密不可分,彼时正是节节走高的“人口红利”给“高考扩招”“学院升格大学”与“高等教育市场化”打开方便之门。在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的年代,不少人也有过惊讶于“母校变了”“母校改名了”“母校变得高大上”的经历。

高等教育扩招的二十余年来,过度教育、教育质量下降、名实不符等现象也屡见不鲜,招来“读书无用论”“新校区鸟不拉屎”这样大家感同身受的恶评。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增重”增加的未必都是肌肉,恐怕还有脂肪。一旦学龄人口无法匹配招生规模,“减肥”乃至“减重”自然在所难免。不然依照目前的招生规模与新生儿数量,十八年后的中国恐将出现“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情况。

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其“缩招”现象: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带有商品属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拿到的文凭能否获得回报,也是要由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学历与文凭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最后,既然是投资,那当然不存在稳赚不赔的情况。指望“考上好大学,鲤鱼跃龙门”,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已经越来越不现实。

高等教育“瘦身”不但是人口少子化的产物,也是市场链条反馈的结果。经济形势的变化带来市场供需结构的调整,旧有的学历、知识乃至能力也需要自我调整以匹配就业市场的新需求。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并不比“少子化”小多少,这也会“倒逼”高等教育的变革。理性看待高等教育、让招生与入学都回归理性与常识,不但是现实逼迫下的“势所必然”,而且是改进高等教育、调整求学策略的应有之义。

王兢

网友看法

1、网友柴潇频道:以前是大并小,告并低,现在是小并大,低并高

2、网友開心果傻妞:現在的大学生很多基本上都是混

3、网友One襄阳:[泣不成声]国企应该办学校,在校(企)实习,毕业就上岗

4、网友控糖云妈日常杂记:大学是应该关一些了。不然大学生比新生儿还多

5、网友Frannie潘优妈:30年前的教育,从小升初开始到大学,一路淘汰,选拔人才,学历彰显了稀缺性。现在呢,各种学校鱼龙混杂,拿证后,家长孩子都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都以为是科学家的料儿,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服务业、制造业出现用工荒,结果呢?这些孩子家里“啃老、平躺”不去上班,悲催[我想静静]教育本质就应该是回归优胜劣汰,认清自己到底能干什么?从小升初强制分流,对谁都好

6、网友勇者蛋糕Zg:去年出生人口就九百多万假如这些人十八年后全部上大学都招不满,假如初中分流一半还有四五百万人,大学几乎一半招不到人!所以慢慢的合并关闭是肯定的。从现在开始,教师随时面临着下岗的压力[憨笑]教育产业化,就要面对市场的考验。

7、网友自由老猫: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076万,而出生人口仅 956万。当前出生人口跌破千万,而大学应届毕业生却突破千万,而且大学还在扩容。也就是说,17年后,中国的大学就是所有新生儿都上也填不满当前大学规模,一些质量差的大学萎缩甚至消失是必然的。

8、网友一眼看市场:70后那一代人的高考有多难?作为过来人,只能说是痛并快乐吧! 当时的升学率低,不是同学们不努力,而是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的差距太大啊!一是70后生育高峰期;二是高校招生人数少;稍不留神就到三本、大专、自费、高职技校、委培甚至淘汰出局,没书读了……! 随着国家在教育领域内扶持度不断增加,高校不断扩张,本科生越来越多,有人甚至说大城市一脚踩过去一个本科生,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白菜化了。

9、网友青青田圆:广东没有这种感觉哈,公办学校硬件好师资好,能招满,民办学校也各有特色,招生都不错哈。

10、网友久久不见还想见:上三表大学还不如实实在在学门手艺。

11、网友独行老叔:70的我,是怎么上的大学?我也来说说。算是苏南农村出生的我,因为月份小,9岁上小学,小学毕业考上乡初中,录取率大概是10%左右,我们班50个只上了三四个。初中三个班,大概180个学生,考上普通高中大概60%,然后普高考大学录取率大概20%,这样综合下来大学录取率是多少?90年高考,官方数据好像是69万参加高考的录取22万本科生……综合录取率大概1.2%。现在呢?

12、网友华图董事长易定宏:国际环境恶化加三年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政府财政首先得保障公务员,大学经费必然紧缺。随着财政支持困难加之学生减少,大学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预计未来有一批大学要转型。

13、网友一阵狂风59:2022年出生900多万,大学生毕业1100万,这么搞下去,所有青年免费入学,也有大批高校关门。

14、网友国富有财:然而现在还在建大学城,一些大学还在建新校区。

15、网友简单水滴Ta:教育市场跟时代变革有关。母校没了很正常,母校原来也是个中师规格,后来不也升格成大专嘛,也不是一百年都是大专呀,随着社会制度、人口结构的改变,学校教育一定会随着发生变化,学校撤销、合并、升级、迁移、普通改职业,都是随着经济结构、就业市场、社会进步、民族素质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16、网友余生情长:都是师范院校消亡,为什么消亡?因为招不到师范院校生,我的母校也是一所纯师范院校,现在已“改行“了,学校还在,但没有一个班级是师范生,曾经的老师说招不到学生。这是现实,高考生都不愿意当老师,可是网络上都是铺天盖地的学生考老师?竞争无比激烈,我该相信谁?

17、网友沙枣树000:以此类推,8年以后临床儿科学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岂不更困难?

18、网友既然如此就依然如此:随着中考分流,高考只有公办大学,其余全是职业技术学院

19、网友威尔斯陶瓷新区老陈:天价房子已压得让很多年轻夫妻上气不接下气,哪有能力多生小孩!大学扩招可让绝大多数人可上大学,又增加了家庭负担!现在学校老师上课时不认真教书,要学生下课后由家乡辅导或去补课!哎,谁愿生小孩???那些上屋人物和专家用屁股就可以思考出来的问题!

20、网友猫猫鱼小花:毕业了饭都找不到吃不关门要干嘛

  媒体有监督权吗

  是有的。

  公民享有监督权和言论自由,媒体可对事实、案件披露进行监督,防止知情权成为一纸空文。媒体监督有助于保障并促进法治建设,尤其在监督司法流程、防止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公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部分,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并监督司法权的行使,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在我国,传统上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通透经验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